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作为老师,你的日常生活是否也总是围绕这些元素不断打转?在常规教学和教研中,如果不怀抱向上的心,我们又如何获得职业突破呢?今天,我们与您分享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三种“力”,希望能帮您迅速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01 学习力:勤于学习更需善于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学习是必须的途径,但有时我们会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且纷繁杂乱无从下手,所以我们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我们需要学习什么。
衡量教师水平的不仅有知识水平,还有教书育人水平。刚刚跨出校门走上教师岗位的几年可能是一生中知识水平最高的时期之一。
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知识水平不仅停滞更会下降。常年相同内容的教学更会产生倦怠,让我们的工作走向平庸。
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所教学科前沿知识,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比如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的应用扩展知识,学科命题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等,都需要我们去及时学习掌握。
实际上,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息息相关。
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升途径有很多,听讲座、参加培训,看相关书籍。
但是更应注意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听课、交流、写反思三部曲是学习的基本有效框架,听课不是简单的模仿,是思考的起点,关键是和自身融合的二次创造。
同时还要向学校外的专家、同行学习,向国家或市区的“空中课堂”“在线课堂”名师学习,在学习优秀讲授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
新技术、新设备、新的通讯方式、新的应用程序不断出现并更新变化,使得现代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灵活,我们应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能力提高的各种方式方法,需要我们去敏锐地发现并学习使用。
其次,我们应明白,教师不仅比学生更需要学习,也要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更要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学生在成长,学校在纳新,学生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学生,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新的用词用语,研究他们的喜好并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思想沟通,融洽对话,避免疏离与代沟,成为一名懂他们的老师。
最后,教师既教书更育人,教师要紧随时代变化,积极学习国家的政策,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事、关注身边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不再是口号。
02 思考力:勤于思考是能力提升的种子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勤于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
作为教师,勤于思考能让我们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明确前进目标,进而更快地提升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
在聚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一线教师应当注重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第一,学科育人方式。作为教师,必须要熟知所教学科的内容,还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研究在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挖掘学科育人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对班主任而言,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调控班级状态,引导集体前进方向,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可以从班级环境布置到特色活动开展,从小干部的培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方面,对班集体进行文化的层面建设。
第三,家校携手共育。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共同体。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只有携手共育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科研课题研发。这是新时代的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确立研究的内容,通过撰写课题报告、课例案例等,对实践研究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种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学期,我们该如何寻找一个研究课题?又该如何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呢?研究课题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学期结束,老师们在回顾一个学期的工作中都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新学期研究的课题。
研究计划就在我们笔下。在我们确定了研究内容之后,研究计划可按照自身的能力、习惯来制定。
比如:我们可以按照时间以月为单位制定具体操作的内容、步骤、方式等;也可以用“工作手账”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还可以借助手机“随手拍”将最真实的资料留存下来。
“思考”是行动的种子,“勤于思考”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让我们坚信:我思考,我实践,我进步,这一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吧!
03 实践力:真正的成长离不开点滴的实践
想做就做,尽管去做吧,这是体育精神的写照,也是实践精神的彰显。作为教师,我们很多时候也需要喊喊这句口号,敦促自己进一步努力,以实现各个成长阶段的突破。
“教育、教学、教研”是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三大关键词,而“教学”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存在。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每一位教师必然经历的成长阶段。
这一过程仅靠时间的叠加无法完成,而需要教师不断地设置目标,迎接挑战,在无数次实践中磨炼自我。
日常教学中,备课、写教案、上课、课后反思、教学评价、学生个性化辅导、选修社团任务等,这些“常规动作”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老教师不例外,青年教师更要注重。“上好每一节课”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去实践。
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思想境界、行事作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因而,国家在教师培养方面也给予了科学的设计和制度的保障。
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应积极发现和挖掘自身特色与潜能。教师队伍中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于漪、钱梦龙、宁鸿彬……哪一个不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我打磨而创建了一片新天地。
教师不能是搬运工,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节课。
成长为特色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这份答卷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时代要求,遵循学科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寻找生长点和突破口,敢想敢做;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自问:
“我”关注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能很好地对接吗?“我”能通过这一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吗?“我”究竟想以什么来助力他未来的发展呢?这样的思考才是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与价值所系,才能使我们意识到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非遥远有距离的词汇。
当然,要实现个人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还要突出“任务”意识:大任务有三五年的成长规划;小任务有近在眼前的公开课与学科讲座、教学基本功大赛、论文写作、文章发表、课题研究等,以学期为单位去“闯闯关”“练练手”,不躲藏不懈怠,以承担任务增经验,以科学规划助发展,脚踏实地,知明行笃。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得好:“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真正的成长终究离不开点滴的实践。
文章来源 | 现代教育报(作者分别为:曾辉,北京市海淀区进修实验学校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唐亮,北京小学教师,北京市骨干班主任;刘智清,北京市第二中学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转自 | 人民教育(irenminjiaoyu)
责任编辑 | 赵利